登录 注册  |
“得寸进尺”还是“适可而止”——对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的研究
暂无评分 作者:张田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ISBN:978-7-5192-1796-9 中图分类:B84-063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 > 心理学派别及其研究 > 行为主义派 )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编委会 序一 序二 摘要 目录页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宽恕的概念及界定 1.1.1 不同视角下的宽恕概念 1.1.2 宽恕的模型 1.2 对于宽恕后行为的研究 1.2.1 对于宽恕结果的分类 1.2.2 从冒犯者的行为层面对宽恕结果的研究 1.2.3 两组结论相反的例子 1.3 影响宽恕的因素 1.3.1 人格因素 1.3.2 移情能力 1.3.3 人际关系 1.3.4 文化因素 1.3.5 其他因素 1.4 宽恕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局限之处 1.4.1 宽恕研究的主要方法 1.4.2 以往研究方法的局限之处 1.4.3 针对局限之处的改进方法 1.4.4 对于宽恕实验范式的思考 1.5 博弈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1.5.1 整合范式的不足和缺陷 1.5.2 博弈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1.5.3 囚徒困境范式在宽恕研究中的运用 第2章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1.1 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2.1.2 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2.2 本研究拟考察的问题及研究假设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思路 第3章 研究一: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对象的抽样与选择 3.2.3 研究工具 3.2.4 研究过程 3.2.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对于访谈的总体描述 3.3.2 得到宽恕后行为影响因素类属的划分 3.3.3 具体类属的分析 3.3.4 研究的效度分析 3.4 讨论 3.4.1 对于影响因素的归纳 3.4.2 研究的推论性 3.4.3 关于伦理因素的考虑 3.4.4 可能影响效度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第4章 研究二: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的研究 4.1 引言 4.1.1 直接研究的矛盾之处及分析 4.1.2 间接研究的矛盾之处及分析 4.1.3 本研究的设计 4.2 预实验 4.2.1 方法 4.2.2 预实验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4.2.3 完善后的总实验程序 4.3 实验研究a:双方关系对冒犯者受到宽恕后行为的影响 4.3.1 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4.4 实验研究b:报复的可能性对冒犯者受到宽恕后行为的影响 4.4.1 方法 4.4.2 结果 4.4.3 讨论 4.5 实验研究c:伤害意图对冒犯者受到宽恕后行为的影响 4.5.1 方法 4.5.2 结果 4.5.3 讨论 4.6 问卷研究d:人格因素对冒犯者受到宽恕后行为的影响 4.6.1 方法 4.6.2 结果 4.6.3 讨论 4.7 研究e:基于真实情境回忆的研究 4.7.1 方法 4.7.2 结果 4.7.3 讨论 4.8 研究二的总讨论 4.9 结论 第5章 研究三: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动机的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实验程序 5.2.2 被试 5.2.3 研究工具 5.3 结果 5.3.1 答题题目的筛选、编排与难度分析 5.3.2 宽恕变量操纵的有效性分析 5.3.3 卡方检验的结果 5.3.4 方差分析的结果 5.3.5 对控制变量的分析:协方差分析的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研究四: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机制的研究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研究程序 6.3 结果 6.3.1 宽恕判断与宽恕知觉评价的一致性 6.3.2 情境性内疚和特质性内疚的一致性 6.3.3 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6.3.4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6.3.5 得到宽恕的程度对宽恕后行为的影响 6.3.6 中介作用的分析 6.3.7 调节作用的分析 6.3.8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的检验 6.4 讨论 6.4.1 研究的总体发现 6.4.2 得到宽恕的程度对宽恕后行为的影响 6.4.3 中介效应的分析 6.4.4 调节效应的分析 第7章 总讨论与结论 7.1 研究的整体概况 7.2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分析 7.3 对以往矛盾之处的分析 7.3.1 不同研究对宽恕与和解的关系认识不一致 7.3.2 不同研究对自我宽恕的理论认识不一致 7.3.3 不同研究对双方人际互动的认识不一致 7.4 对人际互动的启示 7.5 研究的主要突破和创新之处 7.5.1 方法学层面的创新与突破 7.5.2 研究内容层面的创新与突破 7.6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研究一的访谈提纲 附录2:研究一的受访者信息收集表 附录3:研究一的受访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4:研究二中答题游戏的题目 附录5:研究二中博弈选择卡片 附录6:50道题版本的大五人格问卷(50-Item Set of IPIP Big-Five Factor Markers) 附录7:感恩问卷(The Gratitude Questionnaire 6,GQ-6) 附录8:研究三中博弈选择卡片 附录9:内疚和羞愧倾向量表(Guilt and Shame Proneness Scale,GASP) 附录10:基本共情量表(Basic Empathy Scale,BES) 后记 封底 ..更多
推荐图书
@37℃女人
蠡湖吹雪著
新华出版社
“231”的情怀
王晓川编著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正德)袁州府志校注
鄢文龙,欧阳文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CUPL正能量”人物访谈活动报道合集 Ⅲ
黄瑞宇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不益惩肃之理”的法理解析
陈江著
法律出版社
“创青春”创课十讲
团中央学校部等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