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城市工业区社会文化空间的求变与求存
暂无评分 作者:戴俊骋,周尚意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 ISBN:978-7-5641-6419-5 中图分类:C912.81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地区社会学 > 城市社会学 )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封面 主编简介 作者简介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 目录页 1 工业空间演替之辩 1.1 现实之辩:发展与保护 1.2 理论之辩:经济地理与文化地理 1.3 工业空间演替之问 2 空间演替的刻画、动力和评价回溯 2.1 学科背景:地理学视角下的经济与文化互动 2.1.1 实体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研究 2.1.2 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与经济 2.1.3 社会文化地理学中的经济与文化 2.2 空间演替刻画:工业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 2.2.1 空间演替及相关概念辨析 2.2.2 工业空间概念和演替刻画 2.2.3 社会文化空间概念和演替刻画 2.3 空间演替动力:结构与行动者 2.3.1 从“扑克牌游戏”谈起 2.3.2 结构主义 2.3.3 结构化理论 2.3.4 小结 2.4 空间演替评价:价值评价、经济评价与社会文化评价 2.4.1 空间演替的价值评价 2.4.2 空间演替的经济评价 2.4.3 空间演替的社会文化评价 3 北京工业空间演替的宏观格局及结构动力 3.1 近三十年北京市工业空间演替的宏观格局 3.1.1 产业结构升级 3.1.2 工业企业外迁 3.1.3 劳动力结构调整 3.1.4 工业土地利用变化 3.2 北京市工业空间演替的结构动力研究 3.2.1 表层结构动力 3.2.2 深层结构动力 3.3 北京市工业空间演替宏观背景下的中观样本选取 4 工业空间演替与生计层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以北京远郊东高村镇为例 4.1 东高村镇介绍和研究方法 4.1.1 案例区介绍 4.1.2 研究方法 4.2 东高村镇工业空间演替:从“提琴之乡”到“中国乐谷” 4.2.1 形成期(1988—1999年) 4.2.2 成长期(2000—2009年) 4.2.3 转型期(2010年至今) 4.2.4 小结 4.3 东高村镇提琴技艺演替分析 4.3.1 技艺形成期(1988—1999年) 4.3.2 技艺扩散期(2000—2009年) 4.3.3 技艺转型期(2010年至今) 4.3.4 小结 4.4 东高村镇演替动力分析 4.4.1 政府为多元化的乐谷文化造势 4.4.2 规划师的思路转变 4.4.3 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博弈 4.4.4 熟人社会下的村民选择 4.4.5 东高村镇演替动力的结构和结构化分析 4.5 东高村镇演替评价:产业和区域升级与技艺传承系统 4.5.1 乐器制作产业的升级:从薄利多销到高端取胜 4.5.2 “中国乐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锁定:产业集群抑或音乐景象 4.5.3 东高村镇地方性的形成:区域提琴生产工艺学习系统的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工业空间演替与制度关系层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以北京内城普天德胜园区为例 5.1 普天德胜科技园介绍和研究方法 5.1.1 案例区介绍 5.1.2 研究方法 5.2 普天德胜园区工业空间演替:从电话设备厂到DRC的演替 5.2.1 2002年之前的508电话设备厂 5.2.2 2002年以后的“德胜普天科技孵化器” 5.2.3 2005年开始建设的“DRC” 5.2.4 小结 5.3 普天德胜科技园社会网络演替分析 5.3.1 园区整体企业网络演替分析 5.3.2 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企业网络分析 5.3.3 DRC园区企业网络分析 5.4 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动力分析 5.4.1 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动力的结构分析 5.4.2 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动力的结构化分析 5.5 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评价 5.5.1 既有的制度关系网络与园区对新企业的吸引力 5.5.2 制度关系网络对园区入驻企业的创新影响 5.5.3 继承下来的制度关系网络与园区的地方性 5.6 本章小结 6 工业空间演替与意识形态层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以北京近郊首钢为例 6.1 首钢介绍和研究方法 6.1.1 案例区介绍 6.1.2 研究方法 6.2 首钢工业空间演替:从首钢工厂到工业遗产 6.2.1 首钢重大历史发展进程 6.2.2 首钢工业遗存景观分析 6.3 首钢不同群体意识形态层文化的演替分析 6.3.1 首钢企业文化的整体演替分析 6.3.2 首钢工人集体主义文化演替分析 6.3.3 首钢居民社会资本的演替分析 6.4 首钢演替动力分析 6.4.1 首钢演替动力的结构分析 6.4.2 首钢演替动力的结构化分析 6.5 首钢演替评价 6.5.1 集体主义价值观传承对首钢工人企业文化认同评价 6.5.2 社会资本对首钢居民生活满意度影响评价 6.5.3 演替过程中首钢社会文化的变与不变 6.6 本章小结 7 工业空间演替与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模式与展望 7.1 北京工业空间演替后的社会文化空间留存 7.2 工业空间演替与社会文化空间互动模式总结 7.2.1 演替留存——基于地方性的思考 7.2.2 演替动力——不同时空权力属性的主体路径选择 7.2.3 演替评价——基于可持续性与尺度唯一性的3S评价模型 7.3 工业空间演替的建议与讨论 7.3.1 建议 7.3.2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封底 ..更多
推荐图书
@37℃女人
蠡湖吹雪著
新华出版社
“231”的情怀
王晓川编著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正德)袁州府志校注
鄢文龙,欧阳文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CUPL正能量”人物访谈活动报道合集 Ⅲ
黄瑞宇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不益惩肃之理”的法理解析
陈江著
法律出版社
“创青春”创课十讲
团中央学校部等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